古启雄,男,中国党员,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助项目2项,参研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篇,总引用次数17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EI卓越期刊论文2篇,其中1篇为PCSI前1%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五好博士研究生等荣誉20余项。
这些成绩就像古启雄的人生放映机,播放着他从接触科研到热爱科研的祯祯场景。
从研究生录取开始,他就主动联系导师要提前进组适应研究生的生活,刚入学就跟着师兄一起做实验,从基础的实验开始,逐渐掌握实验室所有仪器设施的操作与使用,因为有了这些实践操作,论文也从一开始的晦涩难懂到逐步厘清研究脉络的转变,古启雄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论文库。坐在自习室阅读文献是每天的日常,但他不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觉得文献的新颖思路总是给他带来惊喜。“科研如凿井,每一锤都要落在实处,但凿穿岩层时,光自然会透进来”,日积月累,古启雄的基础知识开始扎根,加上实验的多次探索,在研一下学期,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初稿给老师后,从格式、画图到写作都需要大改。“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古启雄很快调整了心态,静心思考论文的改进。他每天琢磨文献的中英文语句,在网站学习画图审美,写作时注重格式美观,学习各种软件,多角度分析实验数据。在返修多次,古启雄终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英文文献,成为同学中第一个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人,同时也荣获了采矿专业唯一名额的国家奖学金。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反而他对待科研更加‘三心二意’——细心、耐心、专心,以及对学术的深刻意会。
经过第一篇论文的锤炼,古启雄找到了对自己最合适的研究之路,打开了兴趣大门。他深知他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他便关注很多与方向相关的公众号和网站,关注国家实事,这些好习惯让他保持思维创新和内容更新。理论还需回归于实践,古启雄深知“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的每一个实验方案都要根据真实的情况反复调整,他希望实验结果出现在发表的论文上,能给每一位阅读者有价值的参考。他的导师黄震说过“文章是千古事,每篇文章都要去认认真真地对待、精益求精”。这种严谨学术精神深深烙印在他往后的科研实践中。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严谨态度和求真精神,每篇实验和论文都经过反复验证与修改,最后完善才发表。正是这种治学品格,让他在遇到科学难题时展现出强大的科研韧性。
2024年上半年,面对多场耦合渗流实验的技术瓶颈,古启雄开启自主技术攻关模式。在实验室设备性能不足的现实制约下,他突破专业壁垒自行设计改造方案:每天完成设备拆解、参数调试、系统装载与数据采集后,仍坚持整理实验数据至深夜,通过文献溯源与对比分析持续优化流程。这种日均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持续百余日,期间经历的数百次失败让他在深夜往返实验室途中,总会想起研一时期与师兄攻坚裂隙注浆实验的相似困境,那时因实验条件限制,高压注浆腔体频发爆裂事故,做不出实验,但是在师兄的鼓励和帮扶下,最终获得了成功。如今在他独自实验的过程中,写不出论文,做不出实验是常态,让他时常怀疑自己不适合搞科研,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眼中那份坚毅,如夜晚回宿舍时头顶的星空,在照亮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逐梦路上行不辍,险峰自有好风光”,每天三点一线的研究生活很平淡,但他总能在枯燥无味的实验中寻找乐趣,显微镜下错位的岩石裂隙犹如晕染的山水写意,失败的实验数据恰似星轨运行的局部轨迹。依靠着这份坚持,如今的他硕果丰富,荣获多项荣誉,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创新专项并参与多项重要项目,其研究成果形成多项知识产权并成功应用,他的国家级专利更是在多个矿山工程成功应用,为矿山突水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古启雄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全面发展。从入学,同学们就喊古启雄为“古老师”,他就像同学们的百科全书,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不吝啬分享。由于前期提前打下基础,科研脚步比同学快一些,他不忘时刻协同学共行。他是个“做事浓人,社交淡人”,他不善于表达,但他会认真准备PPT和讲稿,针对研究生论文写作难点,他结合自己发表论文写作经验,通过学院学术讲座、单独指导等方式与学院师弟师妹们分享论文写作技巧。他自2019年起持续承担《岩土工程现代测试技术》课程助教工作,负责实验设备调试、仪器操作使用、实验讲解与答疑。在自习室经常能看见他在耐心给师弟们指导论文写作,在实验室指导师弟实验,指导师弟参加采矿实践作品大赛。
科研人的浪漫,就是把论文与学识变成大地上的灯,他希望“古老师”这个外号能一直跟随他,将自己探索的经验和学识教给一届又一届学生,不间断地积累和传承,学无止境,厚积薄发,是他对科研价值的理解。“我的研究,才刚刚破土”。未来,他渴望向未知的更深处探索——那里埋藏着远古地层的神秘密码,亦倒映着星河倾泻的壮丽天幕。
在精准营养健康产业蒸蒸日上的浪潮中,好棣生物凭借着卓越的品质,成功打造出了备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而品质,正是其背后的成功密码。从原料的选择上,好棣生物就展现出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公司在全世界内搜寻优质原料,与众多优质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无论是来自深海的鱼类、植物提取物,还是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每一种原料都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筛选。好棣生物秉承对原料的纯度、活性、安全性等方面做全面评
古启雄,男,中国党员,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助项目2项,参研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篇,总引用次数17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EI卓越期刊论文2篇,其中1篇为PCSI前1%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
今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的“中国(广州)数字元宇宙及文化数字交易平台”正式签约落户广州海珠区。该项目由广东国潮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潮文化科技”)联合北京中国技术交易所、中科院中科蓝湾云科技共同建设,总投资额达20亿元,标志着广州在“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项目核心:科技赋能国潮文化数字化该平台聚焦三大创新方向,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
近日,中国梦组委会执行主任贺杰一行莅临沈阳药科大学,就学校红色药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开展深入交流。沈阳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高明宇、校长程卯生、党委副书记关雪峰等校领导全程陪同。沈阳药科大学作为我国药科领域的重要学府,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设立,是一所从战火中走来的红色学校,有着“马背上的药箱”的光荣传统。在参观沈阳校区和本溪校区的过程中,贺杰主任与校领导们围绕红色药学精神的传承展
近日,中国梦组委会执行主任贺杰率团队参观中国医科大学,受到校长王振宁、原副书记闫灵均、宣传部黄静等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双方就红医文化的深度挖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展开交流,旨在打造红医文化传播新高地。原副书记闫灵均对贺杰多年来给予中国医科大学的帮助表示感谢。他指出,红医文化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的核心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希望中国梦组委会能够发挥平台优势,助力学校进一步挖掘红医文化资源,将
2025年3月20日,以“盈跃而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在北京798·751园区、今日美术馆等地盛大启幕。本届时装周吸引了来自中国、芬兰、德国等12个国家的近230个品牌及270位设计师参与,呈现超160场线下秀展活动,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北京亮月影视创始人、青年出品人项亮月作为文化传播领域的代表受邀出席,与时尚界、文化产业界人士共探非遗传承、东方美学与国际化表达的融合之道。时装周期间,
3月22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泉映梨花景区,漫山遍野的梨花一望无际,花丛中,一群骑着“氢马儿”氢能单车的游客穿行在田野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连日来,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田野、景区等地随处可见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共享氢能单车“氢马儿”,骑着“氢马儿”去领略春日大美风光成了骑行爱好者的选择之一。“这次我骑了大约10公里去拍春日风光,省力又便捷。”骑着“氢马儿”共享氢能单车的游客刘女士说,
在数学的浩瀚星空中,π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以其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形式,诉说着数学的奥秘与美妙。3月14日,这个属于π的日子,青岛明德双语学校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项目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π day庆祝活动,将数学的智慧与欢乐完美融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学术派对。π,这个数学界的常数,不仅在数学领域占了重要地位,更在科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
2025年3月22~23日,由简易金服、百万企服、鼎鑫企服联合举办的第十二期《惠懂你+六大行转型企业贷必修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400+金融助贷从业者参与,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把握政策红利时间正值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倡议书》之际,课程深度结合政策核心,围绕“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精准滴
3月22日,叙永县赤水镇双山村凤凰湖畔,春意盎然,花海如潮,赤水镇2025年“乌蒙花海”赏花季活动在此开幕,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赴这场春日的浪漫之约。本次活动以“春满乌蒙,桃醉有李”为主题,不仅展示了赤水镇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民族风情体验和美食展销,逐步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从赤水河高速下道口到凤凰湖园区,近20公里道路犹如一条观花长廊,独具特色。道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