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18428327139

华丽蜕变奋力答好“赶考”之卷

时间:2025-03-29 00:05:40          来源:乐虎直播官网

商品简介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统分析测试实验室发展篇

  时代是出卷人,出的是发展之卷,变革之卷,挑战之卷;我们是答卷人,以信念为笔、以实干为墨、以担当为纸,用心用情用力,答出一份属于我们实验测试团队的答卷。

  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里,燃烧智慧之火,攻克难题,照亮科学的殿堂;在科研漫漫之路上,步履不停,将每一分努力铸就明日的辉煌他们来自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统分析测试实验室(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实验室”)。

  这支英雄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队伍担负着党中央赋予的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应用地质调查等六项职能任务,拓展承担全国森林草原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等任务。

  回首转制之初,指挥中心实验室建设之路并不平坦。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2家实验室面临资质能力同质化严重、关键岗位人才匮乏、技术人员结构失衡等问题。

  指挥中心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坚强领导下,于2021年出台《分析测试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构建“基础+特色+科研”的业务布局,以及“2+5+5”全要素实验测试体系,着力建设“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实验测试技术体系。

  通过3年的努力,指挥中心12家实验室管理能力、资质建设、测试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全部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哈尔滨4家实验室成功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54项能力考核;昆明、西安2家实验室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鉴定,海口、哈尔滨2家实验室顺利通过“三普”实验室检验测试能力评价考核。至此,指挥中心实验室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从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角度审视,指挥中心实验室勇挑重担,贡献更是可圈可点。在矿产资源勘查领域,为探获胶东招远滕家50多吨特大型金矿,建设甘肃甘南-陇南金矿、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新疆阿尔金瓦石峡-卡尔恰尔锂铍萤石矿等大型资源基地,以及柴达木盆地马海-南八仙地区钾盐勘查等战略矿产增储项目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围绕六大核心职能任务的样品测试工作,指挥中心实验室累计完成近100万件涉及70多个元素的测试,为370多个地质调查项目提供近2亿条测试数据。

  从东北黑土地到南海海域,从昆仑山脉到东海之滨,指挥中心实验室正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中肩负起逐渐重要的任务。

  在甘南-陇南大型资源基地,有3名黝黑健硕的自然资源检测人正在工作。他们从喧闹的城市来到荒无人烟的西北大地,承担着指挥中心首家野外快速分析实验室的建设任务。

  2024年9月,西安矿产中心野外快速分析实验室在寨上矿区顺利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从建设方案编写到实验室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他们仅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该实验室配备了10余种加工检测设备,实现了“碎样-称样-熔矿-测试-数据”野外现场全流程检测。

  在基础建设方面,指挥中心累计投入近1.5亿元,对12家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施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新增检验测试场地面积1.6万平方米,各实验室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晰协调,“三废”排放严格达标,为承担大规模样品加工和检测任务筑牢了根基。按照发展需要,各实验室配备了液-质-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先进大型仪器近1000台(套),推进12家实验室建成“无机+有机、常量+微量、定量+定性、成分+结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分析测试装备体系,全方位提升了实验室检测能力。

  在智能化方面,指挥中心研发升级了实验室LIMIS管理系统,搭建了一个无缝覆盖实验室检测全流程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高效运作,信息流通的壁垒被打破,任务下达、数据传递、数据计算等环节的时间大幅缩减。

  在当今科技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指挥中心实验室勇立潮头,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投入,实现了科技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结出丰硕成果。

  凭借在金矿测试领域四十余载的深厚积淀与不懈探索,指挥中心成功攻克“多物相多形态金矿分析关键技术”,这一重大突破于2024年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金矿分析理论与技术的长足发展。

  围绕科技前沿,昆明中心申报的“一种连续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一创新方法聚焦土壤碳含量分析,为碳储量、碳通量计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已在多个地调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中成功应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评估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西安矿产中心利用研制的含水碳酸盐重稀土矿物和含水磷酸盐矿物电子探针技术发现4种新矿物;建立的一套超声波赋能活性炭吸附检测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含量金检测结果偏低的问题。

  学术成果方面同样成绩斐然。近3年,12家实验室共计发表论文257篇,这中间还包括44篇SCI论文、13篇EI论文以及87篇中文核心论文,在学术界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此外,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转化金额达1000多万元;斩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8项;撰写专著8部、软件著作权25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16项,并成功搭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元素形态与新型污染物检验测试技术创新中心”、海南省“海洋污染物监测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在时代的浪潮中,指挥中心实验室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其人才队伍也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茁壮成长,成为自然资源检验测试领域的重要力量。

  从“战场”到“市场”,从“橄榄绿”到“地质蓝”,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使命的延续与升华。如今,指挥中心下属12家实验室已汇聚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60人、中级工程师68人,技术人员占比过半;拥有“全国技术能手”“蓝领工匠”等技术人才;培养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名;培养《中国地质》等青年编委8人;1人成为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技术专家,6人成为资质认定评审专家。在2023年《岩矿测试》首届青年编委评选中,有6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彰显了强大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指挥中心大力开展“内培外训”工作,全力构建人才建设新体系。指挥中心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以及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专业机构,先后精心组织培训班6次,培训人员达500多人次,为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知识土壤。各专业中心也积极行动,派遣人员前往省内外优秀实验室学习。“技术型+技能型+科研型”人才队伍渐成规模。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能力,指挥中心多措并举,精心组织举办“实验测试名师大讲堂”,累计邀请40余名国内顶尖专家,聚焦检测行业前沿技术,为技术人员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创新前沿的窗户。同时,指挥中心聘请10余名行业专家长期深入实验室,现场指导标准制定、研发以及科技创新工作,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在西安、廊坊、昆明、哈尔滨等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研技术人员踊跃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加入检验检测相关协会。截至目前,已有10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在交流与思想碰撞中,科研人员的视野得以开阔,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海口中心在业务从陆向海的转型中,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难以满足自身检测需求的实验室,蜕变成为拥有七大类检验测试领域资质的技术尖兵,在海洋资源检测领域崭露头角,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贡献着力量。西宁中心于2022年10月获得国家级检验测试机构资质认定,通过了4类8个产品109个参数154个检测项目,成为指挥中心系统内首家获得国家级检测资质的机构。呼和浩特中心在2023年12月成功取得国家级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资质认定后,乘胜追击,2024年通过函审方式,逐步提升了稀土矿及多种矿石的检验测试能力,增强了在市场和地调项目中的竞争力,为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上的支持。长沙中心通过跟班学习和专家指导,将原工勤人员培养为技术骨干,通过了54项能力考核,实现了战斗力的迅速恢复和提升。

  指挥中心实验测试工作将持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的策略,一直在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自然资源事业,向着打造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目标奋勇前行。

网站首页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