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于近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的背景下盛大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研究者和业内专家,一同探讨“下一代分析仪器”的发展愿景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会议的下午场次,众多专家学者以各自的研究为基础,分享了前沿的技术进展与创新思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许秀丽副所长开场报告,主题围绕食品安全检查的关键材料与核心元件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国产分析仪器在食品安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不足。许副所长特别指出,本团队在高特异性前处理材料和高选择性质谱离子源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食品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障国民健康。
接着,北京化工大学的苏昕教授也亮相,他的报告聚焦于单分子荧光与分子诊断技术,展示了如何通过新型分子探针系统提升检验测试灵敏度和特异性。苏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逐步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志良博士则分享了基因测序仪的底层技术如何赋能生命科学平台的创新。从光学、微流控到算法,基因测序仪的各项核心技术为多组学仪器的开发提供了强大动力。周博士指出,真迈基因测序仪的开放技术将于单细胞空间组学等前沿领域产生显著影响,标志着国产仪器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升。
沈阳化工大学的许光文校长报告中讲述了国内外快速热化学反应测试仪器的最新进展,提出通过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开展气固反应的微分测试,能更准确地描述和测试热化学反应过程,对于能源、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罗茜研究员则从科技发展对科学发现的推动作用讲起,指出现代生命科学仪器已经向超小型、智能化、活体方向发展。她强调了AI技术在生命科学仪器中的应用,呼应了科学仪器与前沿技术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能加速发现新药及疾病治疗方法的进程。
会议末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董诚研究员通过统计专利、文献等信息,分析了全球质谱仪技术的布局,指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短板与改进建议。他的报告为我国质谱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方向理事长总结了分析仪器的发展的新趋势及2030年的愿景。他呼吁行业内各方应努力提升国产分析仪器的应用规模与技术水平,力争实现自主可控,推动国内分析仪器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会议在各位专家的见解与讨论中完美落幕,充分展示了未来分析仪器的广阔前景。这次大会不仅是科研人员交流思想的盛会,也为中国的分析仪器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助力更安全、精准的科学探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